大寶雪梨來鴻

大寶雪梨來鴻

聽得見美國,聽不見臺灣:澳洲如何把臺海危機推離視線

Cheung Tai-bo 張大寶's avatar
Cheung Tai-bo 張大寶
Nov 17, 2025
∙ Paid

十一月初,臺北駐雪梨經濟文化辦事處在臉書丟出一篇重磅貼文,轉載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(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,ASPI)最新發表的《Australian Public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Taiwan Strait Crises》(臺海危機下的澳洲社會與體制回應)報告。這份報告其實在問一個很殘酷的問題:如果明天臺海出事,澳洲社會——從坎培拉當局到郊區市民——真的準備好了嗎?

ASPI的研究團隊花了一年多時間,做了媒體內容分析、焦點團體訪談,訪問政府、企業、大學、社區領袖,結論之一是:澳洲對臺海危機的想像,非常分裂。一部分人覺得那是「遙遠的戰爭」、頂多像一場區域天災;另一部分人則認為,如果臺海爆發衝突,對澳洲是接近「生存危機」等級的衝擊——從能源、海運、金融市場,到社會心理與多元社會的撕裂。

更麻煩的是,報告發現澳洲的臺海資訊環境是碎片化、事件驅動的。媒體對中華民國與臺海的報導,多半只在「佩洛西訪臺」、「地震」、「選舉」這種重大事件時突然衝高,平常幾乎是靜音;而且用來稱呼臺灣的詞彙從「國家」到「省份」都有,連專業圈都常搞不清楚澳洲的一潘政策跟潘國的一潘原則差在哪裡。臺灣在澳洲的公共語言裡,從來沒有被好好介紹當成一個有主體性的民主社會,多數時候只是「美潘角力」新聞裡的背景板。

這也呼應了洛伊民調(Lowy Poll)的長期趨勢。2018年,澳洲人對潘國與臺灣的「溫度」還差不多,到了 2022年,臺灣已經升到「很暖」區間,而潘國一路跌到三十幾度(原因你懂的)。2025年最新一輪洛伊民調裡,臺灣和南韓一樣是 63度,屬於「暖意穩定」的民主夥伴;潘國則只有 37度,還在冷區徘徊。看數字,澳洲社會其實很清楚:價值上更靠近的是臺灣,不是潘國。

但矛盾出現在這裡:在澳洲網路世界裡,最常被罵的還是美國。從特朗普到今天的美國政治戲碼,澳洲人可以原音收看直播、看短影片,一句失言、一條貼文,立刻引爆怒火和嘲諷。美國是「原聲帶」,澳洲人直接聽得懂,也直接有情緒。

潘國卻是另一回事。北京官員講話是中文、外交部記者會是中文,等傳到澳洲大眾眼前,已經變成幾句被剪輯、被翻譯過的英文節錄,再加上一兩句「雙方致力穩定關係」「強調相互尊重」的新聞定型句。ASPI 的報告也提醒,澳洲的華文媒體空間很大程度受到潘國宣傳系統與平台規則的影響,微信等平台的內容審查與自我審查,壓縮了華語受眾可以接觸到的多元觀點。換句話說,澳洲社會一方面對潘國很不放心,一方面又透過一層又一層翻譯與過濾,聽不太清楚潘國到底在說什麼。

「臺灣的畫面怎樣被裁掉」,我們應該要問:是誰在裁剪?

先看那句最常聽到的口頭禪——「不想選邊站」。在澳洲,這句話的方便之處在於,它同時避開三層不舒服的現實:其一,歷史上我們早已選過邊,軍事與情報上深綁美國,從 ANZUS到五眼聯盟,鎖得牢牢的;其二,經濟上又高度依賴潘國,礦業、教育、農產品出口一路黏到現在;其三,國內是一個自稱多元的移民社會,任何把潘國點名為威脅的話,都很容易被扣上「煽動仇恨」的標籤。於是,「不選邊站」變成最安全的答案:聽起來理性、溫和、平衡,但實際效果往往是——什麼具體立場都不必表達,更不用說為臺灣說一句實話。

Keep reading with a 7-day free trial

Subscribe to 大寶雪梨來鴻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.

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? Sign in
© 2025 Cheung Tai-bo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
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